中医治肝癌呈现3大变化 治疗新思路
1用药范围更广2角色转为配角3强调防治并重
中医药治疗肝癌虽然历史悠久,但取得真正意义上的快速进展则是近半个世纪的事。20世纪50年代治疗思路以破血消积为主;20世纪70年代开始了大样本的临床观察,但主要采用中药治疗,不主张进行放疗、化疗及对症治疗;20世纪80年代以来,健脾益气法治疗肝癌的新思路得以推广。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肝癌的思路则更开阔,方法更多,呈现出了一些新变化。
用药范围更广
近年来学者们对肝癌的病因认识趋向一致,即肝癌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即气血不足,正气亏损,标实即邪气内蕴,血瘀火毒。发病之初多为肝郁脾虚,气血瘀滞,日久则气郁化火,湿热内生而致火毒内蕴,血瘀气壅,痹阻不通,故见积块、胡疸、鼓胀等症。晚期由于邪毒耗气伤血,正气大伤,多见肝肾阴虚,生风动血之症。
尽管病因基本明了,但由于癌毒变化多端,致使其病机十分复杂。如福州中医药大学周岱翰教授认为:肝癌的发病涉及肝、脾、肾三脏,但病机首重肝火燔灼。北京中医药大学王沛教授提出肝癌的基本病理特点为肝之体用失调,以及瘀、湿、邪毒的蕴结。在肝癌发生、发展中,气滞、痰饮、瘀血往往夹杂胶固,难分难解,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燥湿相混、寒热胶结是导致肝癌成为癌中之王的重要因素。
由于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候错综复杂,患者往往表现为复合证候的形式。有人就近20年来国内公开报道的2492例原发性肝癌辨证分型作了统计分析。发现肝癌的临床证型共有68个之多。足以说明用某一两种治法论治肝难以取得良好疗效。
病机的复杂性使得临床用药范围更加广泛,治法也更有针对性。勤对1990~2000年国内公开发表的66篇中医药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报道进行了用药频率统计分析。发现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治疗用药中,健脾益气、活血祛瘀、清热解毒、清热燥湿和补阴类的使用率较高。茯苓、白术、柴胡、八月札和胡芪等健脾理气药的使用频率分别为79%、71%、71%、43%和43%;丹参、当归、莪术、延胡索和郁金等活血祛瘀药的使用频率依次为86%、64%、64%、50%和50%;白花蛇舌草和半枝莲在气滞血瘀、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证中的使用频率分别为57%和36%、36%和29%、29%和14%,是常用的基本消瘤药味;生地、丹皮、鳖甲、龟板和知母等滋补肝肾药的使用频率依次为71%、57%、50%、43%和43%。
角色转为配角
实践表明,中西医结合可提高肝癌的治疗效果,保证患者具有较好的生活质量。例如,福州市中医医院李金昌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将10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单纯介入组44例行化疗药灌注或化疗性栓塞。综合治疗组(中药+介入)62例,在介入治疗的同期或前后服用中药。其中气滞血瘀型用膈下逐瘀汤;肝郁脾虚型用逍遥散;肝胆湿热型用茵陈五苓散;阴虚内热型用滋水清肝饮。结果发现,综合治疗组在肝区疼痛,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的症状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单纯介入组。两组近期疗效,综合治疗组显著优于单纯介入组。综合治疗组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242%和146%,单纯介入组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136%和114%,(P>0.05)。说明综合治疗组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其近期疗效和生存率比单纯介入组有一定提高。
中药在配合化疗和介入治疗充当配角时,发挥了减轻毒副反应的作用,在保证放、化疗顺利进行方面功不可没。肝动脉栓塞化疗已成为不宜手术切除病灶的肝癌患者之首选治疗方法,但常出现发热等副反应,福州市中医医院卢秋红用穿琥宁注射液治疗肝癌肝动脉栓塞化疗后发热患者85例,取得较好疗效,其中显效21例,占25%,有效55例,占65%,无效9例,占10%,总有效率89%。经导管肝动脉栓塞(THAE)治疗肝癌由于作用明显,疗效显著,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THAE可引起肝功能下降,加重肝硬变,导致肝功能衰竭而影响预后。
另外,第一医院应用甘利欣治疗经THAE后50例肝癌患者,在恢复肝功能等方面取得满意疗效。
强调防治并重
中医从来就讲究不治已病治未病,对于肝癌来讲,这也包括了防止手术后复发的问题。在肿瘤术后的很长时间内,患者均处于亚健康状态,而中医对于亚健康状态的纠正思路广,方法多,优势明显。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研究转向预防肿瘤术后复发,强调防治并重。
成都中医药大学李世杰等为探寻有效、安全、价格低廉的预防肝癌根治术后复发或第二肝癌发生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采用前瞻性,双盲对照法将40例肝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服用小柴胡片,对照组服用安慰剂,治疗12个月,追踪观察36个月。结果表明,治疗组肝癌复发率及第二肝癌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目标找到治疗规范
早期对于肝脏肿瘤的外科治疗,人们曾寄予厚望,期望着手术可以将肿瘤完全清除,从而让患者完全恢复健康。然而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人们逐渐意识到开刀手术不是万能的,它只是根治肝脏肿瘤的前提。
院士说,目前对于早期的小肝癌,手术的确可以达到根治效果,患者的五年无瘤生存率已经达到了50%~60%。然而,在我们收治的所有患者中,能够在早期就发现病变并接受治疗的患者只占很少的一部分,还有近70%的是中晚期患者,对于他们手术切除病变后,复发转移的几率都很高。因此对中晚期患者和术后复发的患者,我们需要进行综合治疗。在通过手术治疗尽可能提高病人无瘤生存率的同时,我们还期望通过多种疗法的综合治疗,让患者能够在生活质量较高的前提下带瘤生存。
随着各种治疗技术的发展,现在对于肝癌的治疗手段也越来越多,除大家耳熟能详的放化疗外,还有微创手术、免疫治疗等。然而在众多的治疗手段中,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哪些治疗疗效会更好,到底是先手术还是先放化疗,治疗流程怎样更合理都是需要大量研究逐渐加以证实的。我们和所有同仁已经为此进行了不少研究,而今后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目的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找到一套合理、规范的治疗流程,并能够根据每位患者的个人情况从中选择。
诊断寻找早期标志物
如前所述,准确、及时的早期诊断对肝癌患者格外重要,因而寻找更先进的早期诊断技术一直是吴老和同行研究的方向之一。对此,吴老说:70年代,随着AFP应用于临床,肝癌的早诊早治成为可能,此后随着AFP的局限性逐渐被发现,80年代我们又探索了其他肝癌标志物,发现了AFP异质体、异常凝血酶原等一批新的标志物,综合应用后使肝癌早诊水平得到了又一次提高。而利用DNA倍体特点探讨早期肝癌生物学特性,也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早期肝癌的认识,并期望从中找到早期肝癌的特异标志物。
随着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发展,对于肝癌患者的基因变异吴老和他的同事们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发现基因有可能导致了癌细胞的转移和复发,由此揭示了部分肿瘤的转移机制,并期望以此为突破口找到抑制肝癌的治疗方法和新的肝癌早期诊断标志物。
病因让分子标签说话
研究发现不同的患者具有不同类别的基因变异,我们将这样一些具有特异性质的基因称为分子标签,它们分别与肿瘤的转移或者复发有关,或者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有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评估患者的预后,并由此进行治疗方案的选择。因而,今后需要努力寻找更多分子标签,以便在基因水平将患者进行分类、准确评估病情、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治疗综合治疗关键
提到治疗,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生物医学技术的进展,我们对肝癌生物学特性、激活的肿瘤杀伤细胞和细胞因子为代表的免疫治疗,单抗的导向诊治,共刺激分子和肝癌相关基因的基因治疗,缺陷型腺病毒的病毒治疗,以探索治疗靶点为目的的细胞信号传导,以及放射介入、微波、射频、冷冻和无水酒精注射等微创治疗以及肝癌肝移植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逐渐在临床实践中形成了肝癌综合治疗的多种模式,在认识上形成了综合治疗是当前提高肝癌总体疗效的重要途径这一观念。近年来,肝癌综合治疗的研究还在进一步深入之中,一些热点问题如早期肝癌的治疗选择、不能切除肝癌综合治疗的优化方案、抗复发转移辅助治疗的临床疗效评价、手术治疗和其他治疗之间的合理选择等还需要继续研究。